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

徒步丈量初心路 校地共建育新人|中德学院学生党支部“行走的课堂”推动文化育人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16 10:41:13浏览次数:1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党员担当作为的热情,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514日,中德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以下简称支部)组织党员教师与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研学队伍,开展“徒步丈量初心路 校地共育传承人”活动,以沉浸式实践教育引导党员教师、青年学生在行走中锤炼意志、感悟初心、砥砺前行。  

红色基因传承:在历史现场筑牢信仰根基

上午9时,“初心”徒步队伍从校园出发,沿着乡间道路徒步前行。抵达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心馆”后,老党员志愿者深情讲述了金山第一位革命先烈李一鄂同志变卖家产、焚烧地契、创办刊物,投身救国运动的事迹,先烈们“矢志为民”的精神让大家深刻理解了“初心”的分量。“我更加深刻体会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的岁月静好,都是一代代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学生代表崔程焜这样描述在初心馆的震撼体验。

参观结束后,全体党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与展馆内斑驳的抗战文物形成时空对话,在每个人的心中构筑起理想信念的立体坐标系。党总支副书记孟秋静老师表示,将红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徒步实践,就是要让新时代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把“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刻进心里。入党积极分子纷纷表示“我愿以吾辈青年之使命,报祖国庇护之恩情。”  


民俗文化浸润:在指尖传承中激活文化基因

午后,“初心”徒步队伍前往金康居民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民俗文化体验之旅。非遗传承人陈老师现场展示螺钿胸针、宋锦发夹等诸多传统工艺制品,其“贝壳镶嵌显山水灵气,丝织技艺融现代美学”的创作理念,让师生无不惊叹传统工艺的创新生命力。社区土布服装设计展更让大家看到“粗布花纹”与“潮流剪裁”的奇妙碰撞,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在手工体验环节,师生跟着陈老师制作“福禄”葫芦艾草包:填充社区自种手工研磨的艾绒、缝制吉祥纹饰、搭配环保材料装饰。看到一枚枚绣着“平安健康”的艾草包在手中成型,入党积极分子姜垚同学感慨:“原来传统文化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能握在手里、用在生活中的烟火气。”随后党支部书记张晶老师与党总支副书记施云美老师跟随手艺传承人宋阿姨来到传统织布机前,在经纬穿梭间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沉浸式感受着“一丝一缕皆匠心”的传统技艺温度。 

  活动最后,众人移步至金康居民区“网红打卡地”百草堂,夏枯草、金银花、土牛膝等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的植物在百草园中蓬勃生长,它们不仅装点了社区“口袋公园”,更化身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在方寸绿地间勾勒出“校地共育、草木皆情”的和谐社区图景。以“搭建一个传统文化党建共建平台、培育一支‘红色文化传播队’、定期开展一次‘党建+非遗’主题活动”为特色的“三个一”校地合作计划系列活动,正不断激活支部打造文化铸魂育人活力。“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指尖上的非遗’系列课程,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施云美老师说。

校地联动育人:在行走中构建大思政格局

徒步不仅是体力的锻炼,更是精神的跋涉,此次活动特别设计“徒步+”模式,5公里红色徒步路线串联起初心馆与居民区,丈量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新时代育人模式的创新尺度。在这里,红色血脉与传统文化相融共生,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交织共鸣,育人之旅始终行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双手触摸优秀传统文化,在行走中构建“红色基因传承+民俗文化浸润+校地联动育人”的立体思政课堂。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深挖校地资源“富矿”,盘活社区非遗资源,把田间地头变成思政课堂,让传统工艺成为育人载体,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供稿:中德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3044am永利(中国)集团官方网站-欢迎您   Copyright © 200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